你有沒有過坐下準備開始工作,卻發現自己無意識地開始拿起手機,花了好幾個小時只是滑動螢幕,接收很多其實不是很重要的資訊。或者當你面對一個重要的任務時,突然覺得打掃房間或整理衣櫃變得迫切重要,甚至把可以追的劇也都追完了,以此來避免開始真正的工作。
拖延很容易影響工作進度,也讓情緒受到波動。尤其到了晚上夜深人靜的時候,莫名地會讓自己覺得越來越焦慮與自我懷疑,總覺得有什麼事沒做完,也會容易影響睡眠品質。
理解拖延的可能原因,先當第一個理解自己的人
- 追求完美,覺得自己做不好,看到別人已經做很好了,覺得自己很糟?每個人生命經驗和步調很不一樣,因此做出來的風格也會很不同,”比較”可以理解自己的位置,明白有哪些可以學習的地方,但不代表需要將外在環境已經累積很久的樣子,來定義自己的好與不好,這會很痛苦,甚至就無法起步。
- 事情太難了,超出能力範圍。比如我常常會為自己一開始就設下很嚴格的目標,比如要求自己每天要運動,越緊繃越可能會沒有彈性空間,回頭更會加重責怪自己怎麼做不到。
- 不斷回到本質思考,為何想做,為何須要做,問自己為什麼,是滿足自己還是滿足別人呢?
- 是不是身體太累了,需要休息,走向大自然看看,大自然很神奇,對舒壓很有幫助。
面對不熟悉的感覺,會擔心是很正常的,因此我們常透過轉移注意力來化解這個擔心或焦慮感,就是拖延無法掌握的事。
或許這份轉移注意力,也不是真的沒有在思考,而是我們在幫自己做心理準備去面對。
當然越快上軌道,會改善自己很多的不安心,但是,我們畢竟是人,不是機器,一定有很多的原因讓我們會遲遲無法開始。如果願意花一點時間停下來想一想,為什麼有這份擔心、這樣的遲延,未來再面對拖延發生時,就可以拿出來盤點與釐清一下,跟自己加油打氣!
定義階段性目標,從小行動開始
當有了上一個階段的自我理解之後,一定對於自己為什麼想做,有比較明確的理解,同時對於要達到最終目標的時間與難易度有初步的認識。我的開始是這樣的,提供你參考!
為想做的事增添儀式感與時間限制。
- 留個固定的時間區間給那件事。
- 讓自己到那個環境,不需要設定自己開始執行,先適應環境就好。
- 準備一個番茄鐘,每30分鐘休息10分鐘之類的。時間到了就休息,剛剛好就好。
- 如果成功跨出開始執行的第一步,一定要為自己的慶祝,這是很不容易的開始。
- 持續的練習中會有各種想法湧入,不斷地加入優化,肯定自己的前進是長期下去最好的動力,放下完美主義。
有了小行動,先不著急,用耐心讓改變變成習慣
當入門的行動熟悉了,有駕馭感了,在持續的進行,讓他變成習慣的一部分。
因此會想做的更好,有繼續闖關的感覺,往更難的目標前進,這時候就可以為自己增加更難的或更具挑戰性的目標。記得不要一下子把難度跳太多級,太難會嚇到自己,可能阻礙自己前進喔。
持續地行動,就好像是棵樹的個種子,隨著陽光、空氣、水以及時間,我們會持續地往下扎根,期待長出厚實的樹幹、茂密的枝葉及美麗的花朵。
記得適度的休息,不過頭,逐漸的行動,讓我們都能夠往我們更理想的樣子前進。
延伸閱讀: